提升写作能力的10条简单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工作者在社会中的占比越来越高,相较于体力工作者,知识工作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思考,然后将思考结果有效的呈现出来。呈现思考结果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嘴说,另一种就是写作。
写作除了能够传递想法,它也创造想法。正如卢曼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指出:“写作是思考的过程。”一篇文章中80%的想法会在你开始写作后产生,而你开始写这篇文章时拥有的50%的想法可能是错误的。
写作是知识工作者的必备技能,然而,很多人没有写作的习惯,只有少部分人拥有合格的写作能力。如果你不擅长写作并且不喜欢写作,你就会错过写作所能产生的大部分想法。
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我的写作生涯始于个人需求:情感的表达和宣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写作目的逐渐倾向于传递思考和分享价值,如果足够幸运,我还希望通过写作建立个人影响力。
一直以来,我持续地打磨写作技能,不断改变和提升,希望能够写出绝佳的文章。尽管付出了诸多努力,但我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依然无法满意。如何提升?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保罗.格雷厄姆是畅销书《黑客与画家》的作者,他对有效写作拥有敏锐的洞察,撰写了好几篇关于写作的文章。在《WRITE, BRIEFLY》小文章中,Paul分享了关于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一系列简单建议,我摘取了其中10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我的看法:
1.尽可能快地写一个糟糕的初稿
我的写作习惯倾向于一遍过,这要求写作过程必须十分谨慎,时刻注意措辞、语气、结构、格式等细节,时不时就需要回头检查已经写下的内容,这致使我每写一篇文章都需要花很长时间,效果还不好,通常在发表之后重读会发现很多问题,而且重读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更多的想法,但已经无法再添加进去了。
严格来说,我写的很多文章都是初稿,而不是最终的成品。我对制造文字垃圾有心理洁癖,所以写作过程中就会刻意的检查和修改。初稿即是最终稿。对写出糟糕的初稿具有洁癖并非不对,但从我的写作经历来看,这并不是一种好的做法。致力于一遍就写好文章会使得整个人很累很紧张,由于写初稿已经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和体力,我就不愿意再去回头检查,更加不愿意重新调整和修改。
我写过一些糟糕的文章,甚至不好意思发表,我有几次去修改这些糟糕的文章的经历,结果证实,重写使我有机会再一次调整文章结构,修改细节,甚至增加更多的想法,整个文章变得更加饱满和清晰。
不止一个作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要接受糟糕的初稿,即使是最优秀的作家也不会写出优雅的初稿。关键是要先开始,然后修改优化——而不是相反。总是从糟糕的初稿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克服心理障碍,允许自己写出糟糕的初稿,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修改和重构上。这是我需要改变的地方。
2.当你想到第一句话时就开始写作
很多时候,我想好了要写作的主题,脑袋里面构思了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但就是无法把这些想法在脑袋里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逻辑结构,所以迟迟无法动笔开始写作,一拖再拖,最终可能就不了了之。由于没有完整的写作构思而放弃写作某个主题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Paul的这个建议非常敏锐,而且有效。在我的记忆中,我确实有过这样的经验。
有时候,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但又不知道应该从哪一个开始。当我从脑子里的第一句话开始写作时,我发现源源不断的想法从手上被敲打出来,文思泉涌。
对于写作者,需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写作不是为了把思考记录下来,而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写作可以清空杂念,让头脑更清楚,把想法写下来比放在脑袋里更能让人意识到问题所在。这就是开始写作的重要性。
不要总是等到有十足的把握了才开始,很多事情都是做着做着就顺了,just do it.
3.用对话的语气写作
如果只是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我大可不必如此谨慎。但是,如果写作是为了向他人表达观点和分享新知,采用对话的语气会拉近写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带着这样的目的,写作就是一个和读者交流的过程,设想读者就坐在对面,写作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写作就是说话。
4.写你喜欢的东西
写喜欢的东西会增加写作动力,对于喜欢的东西,我会写的更加顺利,比如我喜欢篮球,那么我就可以写篮球的方方面面——进攻技巧、防守技巧、明星故事、赛场分析等等,我对篮球的每个方面都了如指掌,写作也就自然水到成渠,而且我也愿意花时间去研究。
对于正在探索学习的东西,也是可以写作的重点。比如我现在对投资理财感兴趣,那么我就可以写一写我学到的理财技巧、对金钱的认识、如何开源节流等等。
没有人有能力对不了解、不感兴趣的主题进行长篇大论,相反,找到喜欢内容,就会有很多可以写的,而且保证可以持续地写下去。
永远不要在自己不感兴趣的地方呆着不动。
5.试着告诉读者一些新的和有用的东西
要想读者认真的读完一篇文章,前提是他们对内容感兴趣。通常来说,写作的内容要么能够让读者大开眼界,看到可能性;要么能对他们的实际生活产生正向可行的效用。
没有人想要阅读对自己毫无价值的文字。时间是宝贵的,如果是公开写作,确保自己的写作有价值,情感上的,或者实用的。
价值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
6.删掉所有不必要的内容
写作新手会犯很多错误,其中之一就是为了增加篇幅而加入太多不必要的内容。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可以细分出一二三四。写下的所有内容都必须是能够解释这个主题的——要么加强,要么削弱。任何与主题无关的内容都不是必要的,它们只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
人都有天然的懒惰惯性,如果我写的文章不能一目了然的让读者看到我要表达的观点,他们就会选择放弃。必须直接了当的摆出要表达的观点。
生硬的拼凑文章篇幅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优秀的作品通常都是删减再删减,如果初稿写了3000字,或许应该删减到1500字后再发表。
不要让读者在垃圾堆里找金子。
7.朗读你的文章,修改语气,淡化严厉的言论
采用对话语气写作很容易陷入说教模式,不经意间就会写出一些严厉的话,令读者反感。写作的时候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谨记自己和读者是在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写作是为了表达观点和分享价值,而不是一定要说服读者(当然,也有例外)。
严厉的语气和过于绝对的措辞通常不利于交流。朗读或者在心里默读,能让写作者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文章语气是否令人舒服,形容词和程度词是否合适,表述是否过于绝对等等,并及时做出调整。
8.模仿你喜欢的作家
模仿是人类学习新技能的主要方式,甚至整个动物界都是通过模仿在学习。举一个我儿子的例子,他快两岁了,从他初生到现在可以满地跑,以及清楚的表达一些简单的想法,我亲眼见到他向身边人模仿,然后获得能力的过程。
任何技能的习得都可以从模仿开始,我曾经模仿韩寒的写作风格,也模仿过张嘉佳、鲁迅、余华、钱钟书。
模仿喜欢的作家,优点在于,他们的文字都是经过了市场检验,取得了成功的。对于写作者而言,可以模仿如何开启一篇文章、如何组织文章结构、遣词造句的技巧等等。
从模仿开始,写作会变得简单易行。
9.一遍又一遍的修改重写
很少有人能够轻松完美地写作。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必须在修改、起草和重新起草的过程中汗流浃背,直到我们把它做好。同样,很少有人能足够准确地思考,以至于仅仅抄录“他们的想法”就可以作为智能交流。写作有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局面:写作和思考齐头并进。当一个很好时,另一个很可能也很好。
写作者通常会对最终的成品抱有期待,急于分享,以至于在初稿或二稿完成后就不再回头检查。我时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从而错失继续打磨文章的机会。
重写是改进思维和提升文章水平的关键。有效写作需要仔细检查所写内容是否清晰、简单、准确、语气合适....把想法写下之后,可能会发现自己写的不是必须要说的。从这个意义说,写作是反馈,是发现自己的一种方式。
正确的写作流程是:写作、检查反馈、重写、再检查反馈、再重写......发表。
10.在网上发布,读者会让你写得更多,从而产生更多想法
写作即对话,和自己对话,和读者对话。在网上公开发布,然后获取读者反馈,根据反馈继续写作,继续发布......与读者的你来我往,就像和人面谈,通过思维、观点的碰撞,激发更多的想法,然后写的更多。
当然,写作者可能会担心自己文章写得不好,没有公开发布的信心,害怕被嘲讽、被攻击。从我的公开写作经验来看,的确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但很罕见。
人在心理上都有一种“聚光灯效应”,即高估别人对自己行为和外表的关注程度。其实,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如果你不是名人,别人压根儿懒得理你。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有实实际际的干货内容,读者感兴趣,他们或许会做短暂的停留;如果写的烂,读者只会迅速的划过,去寻找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担心是多余的,但公开写作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作为写作者,要有在网上公开发布的勇气。收集反馈,让写作的飞轮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