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部好小说?
自从喜欢读书的那天起,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小说家。然而,试了好几次,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
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是在高三下学期的4月底,那个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征文比赛。它以《流浪地球》为蓝图,让我们发挥想象力,写一篇文章。那时,老班让我和另一个男生参加,可他没有去,于是,他就推荐我,让我去参加。
那时,我的灵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而且越写越想写,就这样,我一口气写了6页多。所有看了我的作文的老师们,都连连称奇,特别是政教处主任,知道我有丰厚的文字功底,留在毕业前一天嘱咐我,让我多读书,充实自己的头脑。
上了大学之后,我依旧没有放弃阅读,在今年的9月份,我读了整整一纸箱书,还写了不少的文章,其中大多是以高三一年的生活经历、以及过去的求学之路为蓝图。
9月份时,我读了一本叫做《怎样写出一个好故事:从刻意练习到职业写作》。读了那本书之后,仿佛给泼了一头冷水,因为那本书上说,想要写好一本小说,那并非易事,还有,那本书上曾经说过,处女作往往有很多缺陷。
那么,哪本书又唤起我写小说的信心呢?那就是美国作家扎克曼写的一本书,引进中国以后,又经享誉世界的我国女作家姚瑶翻译。姚瑶,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我喜欢阅读,她也喜欢,我喜欢英语、绘画,她更是如此。所以,最先点燃我写作之火的不是这本书,而是姚瑶本人。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读了一本后浪推出的《如何让读者爱不释手》。那本书和《畅销小说写作指南》一样,都激发了我的写作信心,但这本书比前者更有推动力,它的内容比上一本详细,内容又比前者多,因此,比起那本书,《畅销小说写作指南》比前者厚了很多。
我打开这本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只书虫,在字里行间穿梭,就这样,整整一个上午,我读了将近一半多。
那么,这本书有什么优点呢?这本书是专门为写作小白开发的,又很通俗易懂,还说一本小说成功之后,又被拍成电影,会立马让身无分文的穷作者变成世界首富,例如斯蒂芬·金,他以前穷困潦倒,可是他不会放弃,一直在坚持写小说,待到他写的所有小说都被出版之后,使他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首富。甚至与比尔·盖茨相媲美。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写小说流程,首先要有灵感,之后把自己捕捉到的灵感收集起来,放在一个“储物柜”中,这个“储物柜”就是灵感记事本,待到自己可以用的时候再拿出来。
此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把所有的零碎东西搜集起来,就像纪念品、书签之类的,我心里在想,如果以一个办事荒谬的校长为小说的主线,那会怎么样?不过,先储存在脑海里,等到有时间,再把它搬到纸上。
然后就是写作大纲,这本书里给出了一个范例。就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大纲,小说大纲也要修改无数次,直到自己满意了为止。
之后就是设定人物,一位想要成为小说家的人,一定会在脑海里构建人物,就拿我初二时候想要写的《家庭教师》为例,自从我看了《音乐之声》和《小妇人》之后,我就在脑海里酝酿一篇以女性为题材的小说。
这部小说里也有《音乐之声》和《小妇人》的影子。故事的主人公为朱莉亚,那一年,她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师范学院,由于家庭条件困难,父亲让她放弃上学,继承他的事业,但朱莉亚不愿意,她只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于是就到一个大户人家里去当家庭教师。
和《音乐之声》一样,这个家里也有很多名子女,并且母亲早亡,在朱莉亚到来之前,家里已经连续请了无数个看护,但无一能继续待下去,这都是因为孩子们太调皮了,尤其是爱搞恶作剧人的三女儿。然而,和《音乐之声》不同的是,他们家里只有5个孩子,朱莉亚要教的学生,是和自己同名的二女儿,再就是爱好恶作剧的三女儿,在这个间隔年里,朱莉亚经历了很多事情。特别是孩子们对朱莉亚的排挤和欺辱,她都忍受了,因为朱莉亚是一个有信仰的人,知道这个信仰必能帮助她,而这一家人却不然。由于朱莉亚的一举一动,体现了爱的真谛,以及如何去爱,就这样,在她的感染之下,一家人都接受了信仰。在故事结束之时,她唱起了《爱的颂歌》。
其次就是视角。什么是视角呢?就是这本小说以第几人称来写。第一人称,就是以“我”的视角来看待事物,这样更加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例如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以及高尔基的《童年·在人家·我的大学》。还有一种就是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主人公、以及所有人物的一举一动,例如鲁迅的《故乡》。以第二人称的,通常是书信体小说,《长腿叔叔》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还有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而第三人称,就是以上帝视角,来观察所有的事物。
这小说的另一大关键就是场景问题,构建一个场景,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场景的设置可以烘托人物的性格,以及环境的好坏,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再去构建人物,会产生艺术性的效果。
我以前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做《故乡》。它是鲁迅先生的名作。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先声夺人,光听声音,就能够猜出其人的性格怎么样,当时的社会环境悲凉,在作者回去多年之后,发现环境和人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比如闰土,在少年是他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男孩,但在中年是却判若两人。祥林嫂也是如此,在年轻时是一个豆腐西施,多年回去以后,变成了一个泼妇。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立即想到,作者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悲凉,所以才以此为背景,写出了《故乡》一文。
每一本小说,都有一条串联情节的线,这种“线”分为主线与支线,这两条线中包含着明线和暗线,在不同的线的穿梭之下,就形成了一颗“大树”。
在小说中,丰富的画面,会使读者身临其境,那么,一部好的小说,会更加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