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一件小事
上周末布置了随笔:写周末小事,很多同学写景,写听闻,写议论。
如果我们去探究文章的写作规律,会发现很多文章无外乎就是“1+1”。“1+1”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型:一事+一理,一景+一情,一物+一志,一游+一感。《一件小事》就属于“一事+一理”这种模型。所以,当我们拿到《一件小事》这个作文题的时候,应该迅速明确自己的写作模型:以叙事为重点,在文末处适当地抒情或者说理。
确定中心
.2
首先,我们明确,要想写好《一件小事》,就必须做到“以小见大”。
“小”是什么?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微不足道的小事。
“大”是什么?小事中蕴含的人生道理、真挚情感或是一种心志,即情、志、理。
确立中心,就是从小事中发现“大”的立意。例如:
食堂里,某某同学默默地帮助食堂阿姨把同学们吃过的盘子送到餐盘回收处(小),有责任感的人,最是可爱(大)。
体育课上,跑到一半时我想放弃,但是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坚持,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我仍然坚持了下来(小),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到达终点(大)。
我身体不适,好朋友主动陪我去医务室,即使冒着迟到被老师批评的风险(小),身处困境还能心系他人的人,最美丽(大)。
某某同学不小心骑车擦划了别人的车而留下纸条、姓名而不是溜(小),讲诚信、有责任心的人最美。(大)
下雨天过马路,过往司机看见我特地放慢车速,防止水溅到我身上(小),陌生人的举动好温暖(大)。
总之,我们一定要学会从小事中发现它的“大”来。
阅读:鲁迅的《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记叙了一件小事——陌生的车夫不怕惹“麻烦”,坚持把被撞倒在地的老女人送到警察局。正是这件事,让鲁迅先生深刻地反思自己,并直言这件事“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件小事,很显然告诉了我们:做人要学那忠厚老实的车夫,不怕麻烦而又敢于承担责任。
(为什么选择名家经典,而不是所谓的满分作文?满分作文千人一面,匠气太重;而名家经典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不仅能够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更能在写作上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导。)
在我们一起才读完的《朝花夕拾》当中,有一篇与众不同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与鲁迅先生大多数文笔讽刺的文章不同,《阿长与山海经》讲述的是鲁迅与阿长相处时的平凡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令作者感动。文中长妈妈不远万里为鲁迅买来了《山海经》。可阿长是一个没文化的妇人,她甚至能把简简单单的三字书名《山海经》读成了“三哼经”。可以想象这一路上她遇到了多少困难,遭受了多少别人的嘲笑。可当她买到书时,她首先感到的并不是长途奔波的疲惫,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她为自己能满足鲁迅的愿望而感到开心,为鲁迅拿到书后的欢喜而感到开心。她的欢乐是如此的纯朴,就是这样一件小事,从她的欢乐中我能看见她平淡而敦厚的爱。
搭建框架
.3
素材及中心确定好后,接下来确定结构,把握详略。
记叙文的结构大致分为两种:横式——适用于多素材、多场景等的组合,纵式——适用于一件事的起承转合。
阅读文章: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莫顿·亨特记叙了“我”小时候一次冒险的经历,讲述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学会分解目标,一步一步走下去。
这就是典型的纵式结构,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小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很显然,《一件小事》适合纵式结构。确定这种结构不难,但是纵式结构的难点就在于确定主次详略。
记叙一件事,我们不可能对它的开端、发展、高潮等平分秋色、雨露均沾地介绍。而是在头脑中想清楚,这件小事我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这件小事中的哪一个环节最能凸显这一主题?有了这样的思维过程,我们才能决定这件小事中的哪个场景值得我们花大量笔墨描写,即细处描写。
接着,打造线索。
时间线索是每一个初学者都能学会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里有诸如“一个酷热的七月天”“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几分钟后”“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这就是时间线索。
诸如此类的语句很多:那个寒风刺骨的夜晚,天渐渐暗下来,晨光熹微,那是一个春日融融的午后,天刚擦黑,华灯初上,夜渐渐深了……
如果我们在打造时间线索的同时,有意再打造一条情感线索就更棒了。所谓情感线索,就是随着事件的变化发展,主人公的情感态度也跟着发展变化,《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例如:我犹豫不决,吓坏了,感到阵阵晕眩,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对于记叙文来说,线索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最后强调一点,要有点题意识。
“小事”背后的“大”是我们一定要写明白的。无论是开篇点题,还是卒章显志,抑或是反复晕染,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揭示文章的中心。没有文采不要紧,但是至少老老实实地用一句话交代这件小事的意义。
最后,希望同学们拥有一颗细腻敏锐的心。生活中有很多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只要用心观察,许多小事背后都有其“大”的奥秘。
王鼎钧老师在《作文六要》中提到:多看一眼,细看一眼。写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在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就是用触觉认识一切。她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提到我们很多人的缺点:耳聪目明的人常常心不在焉。相反,她却能打心眼里去触摸、体察、热爱这个现实世界。
加油,同学们!写生活小事,不仅仅是写它,更是希望我们能多多记住这些微不足道的好,这样才不会像鲁迅那般,在失去某些东西之后,才懂得它的珍贵。
牢牢用笔记住生命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好吧,它们终将成为一簇火,一道光,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