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产量很高的作者,脑袋里那么多故事怎么来的?
所有的故事,都需要扎根于几千年来最传统的民族文化。
想要文思泉涌,光凭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你作为个体,最多在世界存活100年。
百年内能经历的事儿太少了,光凭你一个人的人生阅历,写十本书就江郎才尽了。所以你必须背靠一个庞大的知识能量体。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过,回看历史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可以画诸子百家,可以画印度宗教,可以画古兰经,可以画神话故事,可以画国学经典,可以画一辈子。
这些文化的水流源源不断,哪怕你写一辈子都写不完。这些文化的传承,养活你一个作者此生所有的书都绰绰有余。
作为作者,我们的确要原创。
但你不必悬在半空中原创。
两只脚要踩在什么东西上——寻根。
写书风格的背后是精神。
你的精神与最庞大的文化力量相连接,你就是管道,你就也是绵延不绝的存在。
哪里会有没故事一说?
真写到没故事了,就去读书。
去输入,去找到自己的根。
找到自己故事里经久不息的文化符号,这是你小说创新的起点。
然后我们再说立意,也就是书里带给读者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个东西从我们整个民族的使命感和认同感中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人民日报等等官方媒体,这些媒体偶尔会发很多有关民族历史渊源的内容,比如——
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我们华夏民族在最初始发源的时候,究竟是一个拥有着什么样信仰的民族,我们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原本是要去向何方?
是什么支撑我们这个民族走到了今天?
那种最底层骨子里的不服输,大善,以及艰苦斗争的精神。
去挖掘,不断向下挖。
不断回溯去寻根,去理解我们自己。
理解我们几千年来创造的文化。
理解我们的建筑、桥梁、壁画、文艺家们。
如果你真的步步深入,不会没有故事。
没有故事,是一种内部的匮乏表现。
它提醒你该读书学习了。
写不写得出来是一回事,有没有脑洞是另外一回事。事实上任何一个作者,只要他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吸收,就不可能脑海里碰撞不出一丁点儿灵感和故事。
记住以下这段话:
一个作者不可能只靠自己几十年的点滴阅历写出千百个有趣的故事。
你要找到供养你灵感的那个文化源泉。
背靠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力量,结合自己的经历创新出新的文化作品。
你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在创作。
你的背后伫立着几千年来无数座文化高峰。
要懂得向它们需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