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结构类型
发布时间:2023-11-30 点击数:91
散文的结构是自由的,但绝不是可以随便的。采用什么样的结构,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风格和作者的心境来安排。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常用的结构类型有以下几种:
这种散文里有较多的情节叙述,一般是按照自然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林语堂《冬至之晨杀人记》写了冬至这天上午发生的事。作者正在家里构思一篇文章,下午要交稿。仆人进来通报说,门外有人求见,并且态度坚决。于是作者让那人进屋。那人进来后先是寒暄天气,后是拉关系叙旧,接着又感慨一番时事。作者已经很不耐烦此人的絮叨,正想发作,那人终于说出真实目的,想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发表在作者主编的一个刊物上。作者断然拒绝,并感慨国人的见面礼节“四段论”真是害人不浅,语言充满讽刺,批判之情溢于纸上。
这种散文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来写,而是根据作者心理活动的脉络来写,巴金的《怀念萧珊》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都是这样的结构。黄宗英的《想你,阿胡子》也是一篇类似的文章。作者采用夹杂上海方言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阿胡子这个人。他是谁?场工,是做啥的?就是摄制场地的打杂小工,凡是制片、导演、演员、场记、剧务、摄影、录音、美工、音乐、大助理、二助理、三助理都不管的事,就都是场工包下来的。作者边回忆、边描写、边赞扬阿胡子,说哪个摄制组有阿胡子,哪个组就总是闹猛的。阴天落雨等太阳,阿胡子就上山挖笋,采蘑菇,有二两酒下肚,就说古论今,啥人精灵,啥人戆大,啥人厚道,啥人假正经……一本账清清爽爽。可是,阿胡子却因为吃了毒蘑菇而死。作者为此痛心不已,她说:“仿佛演职员表上也没场工的名字。但阿胡子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确确凿凿的有功之臣。魂兮归来吧,好阿胡子!今天新的影视业需要你,需要一切懂得专业、热爱专业的一帅一将、一兵一卒、千里之驹、无名之勇!”
这种散文也会有叙述、描写和抒情,但在结构上服务于议论,要按照议论的逻辑关系来组织文章,而所有的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秦牧的名篇《社稷坛抒情》和邓拓的名篇《事事关心》就是这种结构。《事事关心》先从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的一副对联写起,解释对联的意思,介绍东林党人的政治抱负,评价他们思想上的局限性。然后以古喻今,谈论今天要正确处理读书和关心政治的关系,充分表达了一个从政的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
这种散文少有叙事,甚至干脆没有叙事,议论也很少,主要就是描写,是通过描写来抒情。周涛《巩乃斯的马》最精彩的段落就是对马的描写,其中有静态描写:“油画般的辽阔草原,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也有动态描写:“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嚣、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各种描写无不栩栩如生,充满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马的喜爱。从马的社会组织以及马的性格中,作者思考人的社会和人的精神,体现了文章的深意。
这种文章,作者在组织材料的时候,看上去是拉扯的,但实际上却有严密的内在联系,有较多的议论成分。鲁迅《春末闲谈》,从春末夏初的时令谈起,说到家乡的细腰蜂,根据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考证,说这细腰蜂其实是很残忍的凶手,又是高明的解剖学家。然后笔锋一转,说起俄国的科学家是否会发明一种神奇的药品,把它注射在人的身上,这人就永远甘心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接着,又对中外统治阶级的思想进行对比,从古代写到现代,最后落到主题:“无头也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了。”从闲谈开始,最后落到评论:有压迫,就会有反抗,这是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通过拉扯来表达文明批判,表达对统治阶级的蔑视,这样的文风比较含蓄。